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分卷阅读259 (第1/2页)
了。忆苦思甜可以,生活质量严重倒退坚决不行。习惯了江山水乡,绝大多数官员都不愿意跟着朱棣去北平吹大风。反对迁都的奏疏又一次堆满了通政使司,阵势丝毫不弱于反对重开锦衣卫北镇抚司。通政使司的官员一边封存奏疏,一边小声嘀咕,以今上的性格,肯定又是一次胳膊拧大腿。没拦住锦衣卫重新挂牌营业,迁都这事也铁行拦不住。皇帝不是不讲理,也可以商量。问题是,在商量之前,皇帝亲自画出一个圈,棍子扛肩上,直接表明态度,哪个敢踩线,绝对腿打折。这样还怎么商量?敢坚持真理的都是嫌命太长。有个英明的铁腕皇帝是大明之幸,却未必是百官之福。左右通政互看一眼,叹息一声,想那么多作甚,干活要紧。迁都与否是天子和六部天官掰腕子,以他们的级别,还是明哲保身,别搀和了。严格来讲,在这件事上,最有发言权的不是满朝文武,应该是孟清和。从高楼大厦,不出门能知天下事的现代社会,一下飞跃到出门要靠11路的封建王朝,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才摆脱赤贫阶级,走到今天,其中的艰辛有几人能够体会?天子迁都,不过是从南迁到北,顶多气候不适应,水土不服。他是跨越了几百年,年代不服!他都能适应了,这些明朝土著还有什么可抱怨的?再者说,永乐帝迁都也是为边防考虑,天子守国门,就是从永乐朝始。草原上的游牧部落仍是明朝最大的隐患,不打造一个坚固的边防,任由旁人到自己家来连吃带拿,临走还要放把火?在领土和主-权问题上,退一步海阔天空纯属胡扯,敢这么干的都是历史罪人!朝中文武应该能明白天子的用意,在家国问题上也会做出正确选择,但为反对而反对的人也不是没有。孟十二郎捏捏额角,难怪出发前大和尚告诉他,近段时间朝中不会有人找他麻烦。以目前的情况,一个锦衣卫北镇抚司,一个迁都计划,足够朝中官员头疼了,再加上皇太子的问题,再对他咬牙切齿,也没空来找他麻烦。永乐大帝果真是名不虚传好,不只铁腕,简直是钢腕,合金钢!对他的决定不满,反对,提意见?随你。奏疏送上来,心情好时扫两眼,心情不好直接扔到一边落灰。就算有人血溅奉天殿,朱棣眉头都不会皱一下。没死成的由锦衣卫拖下去进行思想教育,幡然悔悟可以再用,执迷不悟直接补一刀。锦衣卫北镇抚司犹如一堵布满钢钉的围墙,立在百官面前,足以让人不寒而栗。何况,皇帝下令要收拾某人,不用下死力就能查出一连串的问题。谋反一类的大罪用不上,仅是贪-污-受-贿一条,就能将朝中一多半的官员拉下马。冰炭,火耗,各种孝敬。条目列出来,能把永乐帝气笑了。难怪老爹不扒皮不解气,他见了,也照样想杀人。水至清则无鱼的道理,朱棣明白。但混成这样,一点能见度没有,堪比泄-洪时的黄河,未免也太说不过去了吧?这样的浑水,蹦进去再跳出来,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